“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加速创新型泰安建设,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提供有力支撑。
本规划依据《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举措,是我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基本遵循,也是创新型泰安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泰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创新实力,创新型泰安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我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
(一)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研发投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69%提高至2015年的2.41%,占比提高了0.7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值0.18个百分点,实现连续多年“占比”和“增幅”的持续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70.14亿元,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例达到92%,确立了企业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全市累计财政科技投入18.18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84倍。共争取省以上科技项目497项,获得支持资金5.21亿元。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59.51万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市域内两院院士28名(含兼职院士2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6名,泰山学者41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6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名,市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8个,基本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规模较大、专业化水平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绩效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15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19项,列全省前三位,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24项、省级科技奖励195项,授予市级科技奖励725项。康平纳集团研发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了国外对高端纺织装备的垄断,推动了国内纺织产业的跨越发展;岱银集团“一种交捻竹节纱的生产方法”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实现了低端纱线高端化的“颠覆性”创新。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1055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194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72件,实现重大突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1件,比“十二五”初增长90%以上。累计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4亿元。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带动企业新增产值1551亿元,实现利税196亿元。
(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泰安高新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奠定了跨越发展基础。泰安农高区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辐射高地。泰安国家火炬输变电器材、非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复核,泰安高新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矿山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六个县市区的省级工业园区具备了创新发展的现实条件,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9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县域农业创新示范样板。
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家。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29.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6.85%,比2010年提高6.76个百分点,其中泰安高新区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5.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至57.27%,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累计达到347家。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1351”工程取得实效,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72家,100多家有望“十三五”期间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与社会领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了“农业良种产业化、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名特优果品精品示范、星火富民”等五大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民生科技示范”三大行动。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479项,投入经费7385万元,累计引进、选育农业新品种(系)1275个,主要农产品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下派九批科技特派员498人次,建成基层12396服务站82个,农业科技进步支撑了以优质粮食、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等为主导的六大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实施市级以上节能减排科技项目206项,推广转化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192项。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疗水平大幅提升。
(三)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科技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深化科技管理改革,逐步完善科技计划和科技奖励体系。实施了科技平台建设、科技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专项计划。加大了科技奖励力度。科技计划项目和成果的网上申报、评审、管理趋于完善,促进了科技管理科学公正高效。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泰山科技创业资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采取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化。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成了1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家院士工作站、14家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我市已成为中科院与山东省合作的重点区域。
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业协调推进机制,科技服务业实现年增加值增幅15%以上。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有新突破,市域内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8家, 省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154家,建成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153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有新发展,拥有“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家。科技中介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与评估中心等各类科技服务骨干机构510家;全市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7家,孵化面积52.33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超过500家。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后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意见》、《泰安市专利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全市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连续4年对县(市、区)进行科技进步绩效考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科技事业发展。成立了“中国(泰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成了山东(泰山)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和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有力维护了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二、全市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我省经济“由大到强、走在前列”、“一圈一带”加快发展、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等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高端产业和人才匮乏等现实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都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以解决。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交互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版图,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物质资源转变为科技和人才资源的竞争。面对新的形势,各国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也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确立了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依托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市科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应着力实现“四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科技资源的集聚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发挥园区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型企业培育。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由主要支持一、二产业发展为主向支持三大产业和民生科技协调发展转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四是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让政府有限的科技资源惠及更多企业,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创新型泰安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通过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加快创新型泰安建设,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泰安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活力、更可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原则
1.重点突破,全面创新。统筹各方面力量,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集中抓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大众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2.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深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3.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秉承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形成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
4.培育生态、万众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深入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载体建设、主体培育、要素集聚等方面,积极培育特色突出、专业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合作全面发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的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创新型泰安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6%以上,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R&D投入的比例达到9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左右。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具有泰安特色的“塔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泰山创新谷”等科技服务大平台建成运行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10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示范)中心,20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和28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机构达到650家,全市实现科技服务业增加值90亿元以上;全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达到3000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5万人。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到“十三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左右,主营业务过百亿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达到5家。
——科技创新成果质与量同步提升。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300项以上。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显著提高,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4件。
——科技兴农稳步推进。累计引进、选育农业新品种(系)1700个,主要农产品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8%以上。以泰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3个,高标准建设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0个。新选派科技特派员200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覆盖全市98%以上乡镇。
——科技惠民能力进一步提高。在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新型城镇化创新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支撑智慧泰安、幸福泰安、健康泰安及平安泰安建设。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泰安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 十二五 目标 | 2015年 完成数 | 2020年 目标 | 年均增速(%)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2 | 2.41 | 2.6 | 1.5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6.9 | 62 | 1.7 |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2 | 1.91 | 4 | 16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 2000 | 1829.65 | 3000 | 10.3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26 | 26.85 | 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家) | 120 | 114 | 200 | 11.9 |
研发人员总数 (万人) | 1.9 | 2.6 | 3.5 | 6 |
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 - | 15.22 | 37.28 | 19.7 |
四、“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发展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总体部署。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一条主线。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基本建成创新型泰安和知识产权强市。
——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科技惠民两个重点。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支撑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加快重点领域规划布局,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创新产品,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围绕城乡可持续发展和民生重大现实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提高城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水平。
——狠抓“科技型企业、领军人才、科技金融”三大关键环节。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区域拉动力强、行业竞争力强、财税贡献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健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造就一支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打通科技企业融资通道为中心,创新科技金融,活跃资本、股权市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打造“泰山科技创业资金”、“国泰民安创投基金”等科技金融品牌。
——完善四项科技运行机制。以健全技术创新链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源头开发,加大科技成果培育、引进和要素整合,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鼓励支持企业创新为目的,优化政策功能和加强政策落实,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激励机制;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专利质量,大力促进专利转化实施,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和产学研合作规模为手段,服务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机制。围绕四个层面,重点抓好十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建成具有泰安特色“塔型”科技创新体系
1.体系构成和目标定位。立足泰安市既有基础和优势条件,整合市内、市外两个资源,加快建设以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为“塔尖”,以泰山科学院为“塔体”,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塔基”的具有泰安特色的“塔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提升塔尖高度、做精塔体专度、延展塔基宽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完善科技服务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扎根本地、影响山东、示范全国的泰安特色塔型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企业创新、科技创业,努力打造泰安市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撑。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双百”目标,即:引进100家研发团队;与100家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创新联盟,同时引进3-5家国内外风投公司。
2.建设路径和推进措施。通过绘制重点产业创新地图、链接高端研发服务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做高“塔尖”,提升塔尖高度,建成高端创新资源系统;通过持续优化创业孵化环境、完善成果转化服务、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和“泰山创新谷”,做实“塔体”,做精塔体专度,构建高效创新服务系统;通过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培育多元创业主体、构建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夯实“塔基”,延展塔基宽度,建设企业自主创新系统。
3.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将全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纳入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开展分类指导和管理。与泰山制造业信息化平台、矿山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泰安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现有平台所属单位进行协同合作,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与此类平台的链接。搭建高端专家人才库、高端研发服务资源库、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技术成果转化信息平台、线上金融超市5大子平台,有效整合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和平台、创业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和科技金融服务等创新资源和服务。
4.建设“泰山创新谷”。以泰山科学院为实体,依托泰安高新区10万平方米高创中心,着力打造具有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交流培训服务五大功能板块的“泰山创新谷”。集成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形成“5+1”服务体系,将创新谷建设成为集大平台、大孵化、大枢纽于一体的“众创空间”。至2018年,初步建成创新谷实体,实现正常运转;至2020年,实现创新谷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有效推动塔型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发挥“泰山创新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县市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10家左右分平台。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市域内科技资源有效聚集的新机制。健全完善一批开展技术扩散、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管理咨询和科技投融资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二)依靠创新引领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1.支持泰安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按照国家高新区功能定位,紧密衔接我省蓝黄“两区”和“一圈一带”布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坚持膨胀总量与提升质量同步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一致,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把泰安高新区打造成全市改革创新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对外开放先行区、产城融合标志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到2020年,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50位,成为全国一流创新型园区。
2.推进山东泰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按照“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农民受益”原则,突出“一产特色化、二产化、三产化和信息化”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科技含量高、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鲜明、运行机制灵活、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效应显著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到2020年,将园区建设成为具有泰山地域文化与科技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农业高新技术辐射源和科技型涉农企业发展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
3.支持各类园区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全市各级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结合各自产业特色、区域条件和资源优势,规划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加速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集聚前沿技术和产业领军人才及关联企业,形成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实现产业集群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特色集群。支持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
4.充分发挥驻泰高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驻泰高校人才密集、创新资源丰富,是泰安创新发展的宝贵财富。按照“校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赢”的原则,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驻泰高校创新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大学;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使泰安真正成为驻泰高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理想家园”、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佳目的地”。依托泰安国家级高新区、泰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高校的创新资源,建设高端矿山装备、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5.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行业布局,大力支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优化平台布局,完善评价机制,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加快实现县(市、区)省级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全覆盖,支持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并给予适当配套支持。
6.培育科技创新品牌。对接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工程,实施泰安市“十个十”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计划。在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优秀创业导师、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明星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等10个方面,各形成10个左右有望进入全省重点扶持的科技创新品牌,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品牌体系。市科技发展计划每年择优对科技创新品牌给予重点支持,对入选省科技创新品牌的每个给予50%的配套支持。
(三)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远近结合、改革开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跨越。
1.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围绕输变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培优培强优势骨干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活跃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成果应用、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能力,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全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企业,大力发展智慧经济、研发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开拓和培育市场,尽快形成支柱产业。
3.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贯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产业,促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实现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智能化以及管理服务的网络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和智能服务方向发展。实施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重大示范工程。依托云谷、智谷产业园,为企业提供“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创新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分散化生产与个性化消费的有机对接。
4.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1351工程”,对接国家、省“创新百强”工程、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区域拉动力强、行业竞争力强、财税贡献能力强”的创新龙头企业。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结合泰安实际,着力实施“三大计划”。
——实施“一天门”计划,扩大初创期企业规模。采取营造创业氛围、激励各类人才创业、完善创业环境等措施,通过促进现有中小企业转型,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领办企业,激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泰创办企业,支持与国内科研院所、大学、国有企业合作组建企业五个途径,促进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20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
——实施“中天门”计划,促进成长期企业加速成长。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园区载体功能、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一大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到2020年,300家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壮大期。
——实施“南天门”计划,推动壮大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扩大社会融资、强化政府服务等措施,聚焦各类扶持政策,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使进入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核心技术获得竞争优势,依靠知名品牌占领市场,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到2020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
(四)创新驱动支撑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1.继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在主要农作物、绿色果蔬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在生态林木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系),在优势畜禽和特色水产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种质基础的优良品种(系),实现育种技术分子化、育种手段智能化、育种过程工程化、育种创新全程化。
2.突破主要农业关键技术。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培育壮大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加强农业生物制品、生物质能源、农用物资与装备制造、农产品现代物流等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重点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特色产业等领域,强化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现代农业准备与投入品制造等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
3.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实施“62116”科技助推脱贫专项行动,即组建1个以驻泰高校院所为主、市直涉农单位为辅60余人的专家服务团;选派一支以市直及县市区涉农单位为主、驻泰高校院所为辅200人的科技指导员队伍;建立1个科技指导员与“第一书记”帮扶协调互动机制;完善1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导60个农业科技园区、涉农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通过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实现科技指导员贫困村全覆盖。
4.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完善泰山农科网站,建成一批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精品基层12396信息服务站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促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5.促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选派人员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和服务,示范推广一批科技成果,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五)实施科技惠民富民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1.助推“生态泰安”。开展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及水、气等污染源的治理技术研究,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研究开发和应用各类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农作物秸杆和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卫生填埋技术、焚烧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有效控制二次污染,保护环境安全。
2.提升“健康泰安”。加强重大流行疾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高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职业病、慢性非传染疾病、老年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治技术研究;强化中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关键技术开发;注重预防、康复、急救及保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突出意外伤害、生殖与妇女儿童健康、环境因素致病、精神性疾病等临床应用技术的研究。
3.支撑“平安泰安”。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科技强警”创新示范,实施城乡公共安全事故防范和社会治安监控与处理的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开展食品安全相关检测分析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与应急处理预案等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建设“平安泰安”提供技术支撑。
4.推进“智慧泰安”。加快区域网络互联中心、公共数据中心、云计算技术服务中心、公共应用推广中心等载体建设;推进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治安、智能环保、智能应急指挥和智能行政服务等公共管理先进支撑技术的应用,实施精细化、精准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部件管理;推进智能旅游、智能校园、智能医院、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居建设,推动网上购物、娱乐、通讯、教育等普遍进入家庭。
(六)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1.健全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承接重大工程,优先给予科技项目支持;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择优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和质量。
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普惠性财税政策落实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接落实好省财政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政策。
3.建立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鼓励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实体化运作(独立法人)的新型创新创业组织形式,构建技术研发、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制定技术标准,建立联合开发、共同投入、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对国家、省、市级认定备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给予每家50万元、20万元、10万元补助。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围绕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
(七)完善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
1.健全科技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允许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研发、服务机构科研人员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业,在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成果推广、创新创业过程中根据有关规定持有股权、获取收益和报酬。对于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经批准。支持企业设立“企业创新岗”,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或兼职。鼓励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应当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采取奖励方式支持其开展创新创业。
2.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各项政策和实施细则,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结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施行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深化市属高校、科研院所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符合科技创新特点、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对创新成果突出、服务产业成效明显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滚动支持。
3.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建立与科技人才发展规律、工作性质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服务绩效等为导向,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注重研究成果质量及学术影响力,适当延长评价考核周期;对应用研究领域人才突出市场评价,注重创新能力、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人才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研发支撑和服务人员的评价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智库建设为重点。
(八)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经费无偿资助、股权投资、种子基金、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推广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保证保险等多种融资担保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金融的投入支持力度,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等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制度,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扩大资金总量、增加支持额度,做大做强泰山科技创业资金,到2020年,资金规模达到5000万元。依托泰山科技创业资金、国泰民安创投基金等融资平台,探索创新金融担保运行机制,推行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企业共担风险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服务机构的融资增信需求。组织引导科技服务企业建立一定范围内的联保互助模式,创建风险共担的“资金池”联合担保业务渠道,提升单个科技服务企业的融资能力。
2.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发展资金。建立金融机构及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协调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在“科技板”等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融资或直接融资、上市和并购重组。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或在县(市、区)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开展面向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贷款业务;鼓励支持市域内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综合运用各类适合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创业投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九)建立健全市场化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1.构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划布局,争取到“十三五”末,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孵化载体发展到50家以上,其中专业科技孵化器达到15家以上,总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孵化载体达到20家以上。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实施“三级梯次孵化”。支持孵化器建设单位、管理团队及社会资金以创业投资、资金与房租组合入股、孵化服务入股等多种形式持股孵化企业,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孵化企业成活率。鼓励发展专业类孵化器,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专业化程度。探索新型孵化模式,积极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
2.培育壮大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科研院所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目标,全面提升研发与服务能力。做优做强五矿安科、泰安市特种设备检验院等150家研究与开发的服务企业及机构,建设20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研发服务企业及机构。鼓励高校建立独立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依托母体科技资源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培育发展泰山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0家区域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服务骨干机构。
3.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认真贯彻执行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共享科学仪器设备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平台(泰安站)建设,整合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激励、运行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到2020年,全市科研仪器平台入网小微企业力争达到2000家,入网科学仪器设备力争达到1000台(套)以上。
4.提高“创新券”使用效益。落实好省、市小微企业创新券管理使用优惠政策。将“创新券”补助范围,扩大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接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给予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小微企业10万元补助。省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融资租赁租用设备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产生的租赁费,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5.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到2020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主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知识产权联盟”,整合创新资源,在专利信息利用、专利技术交易转化、联合执法、专利代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健全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工作机制,开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和专利导航。加快山东(泰山)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落实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有效衔接、部门协作执法和跨区域执法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推动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标准制定与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相结合,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的制定,争取企业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十)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
1.构建对外科技合作新机制。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抓住“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会城市经济圈”建设机遇,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在国家互联互通交流机制和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着力与沿线国家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争取更多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对接与落地,增强我市科技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支持有条件的市内科技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或共建研发机构、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发展以科技合作为先导,进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合作新模式。积极为市内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2.拓宽国内科技合作渠道。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源头,以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为纽带,以“牵手泰山、造福泰安,协作创新、共同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精准高效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搭建符合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实际的招才引智、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进程。突出泰安独有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环境优势,主打“泰山牌”,把泰安校(院)地科技合作对接交流办成国内有影响的“科技合作品牌会”,做大做强泰山技术创新与转化联盟。继续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的多方位、深层次合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泰创新创业,促进高水平技术和成果在泰转化。加大支持力度,推进中科院、华中科大、西安交大、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在我市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建设。到2020年,实现联盟成员达到100家、转移转化高水平技术成果100项的“双百”目标。
3.深化军民科技融合。落实好国家、省实施的“民参军、军转民”科技计划,重点扶持我市企业在特种车、专用车、高端船用装备、消防器械、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列入国防采购目录。大力扶持企业加强重点领域军民两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提升企业创新发展实力。重点支持“国家应急交通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中国航天研究院泰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创投机构联合设立军民融合创业投资基金,专门用于军民融合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
五、“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产业及领域
(一)高新技术主导产业
以“凸出优势、高端引领、培育新兴、集群发展”为原则,聚集创新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做大做强装备制造、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三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打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
1.装备制造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存量提升和增量优化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矿山装备、工程机械,提升智能装备发展水平,将泰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矿山装备生产基地。
——矿山装备。重点支持矿山装备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新型钻探设备、采掘装备、掘进装备、传动设备、洗选煤设备、矿山提升设备、支护设备、输送设备、矿物深加工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节能装备及绿色矿山、生态开采装备等矿山装备;支持矿山安全技术的研发,研制矿山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矿山救灾避难装备、矿山地压防治装备、矿山水害防治装备、矿山支护装备等,开发煤矿顶板压力监测系统、离层监测系统、动态监测系统、数字矿山智能变电站实时监测和管理系统、防爆电器及综合自动化等新产品。
——工程机械。重点支持工程机械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开发电瓶叉车、天然气叉车、液化石油气等燃料叉车、前移式叉车、窄巷道叉车、中小型装载机、中小型挖掘机、塔式起重机、小型推土机、液压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等新产品。
——智能装备。支持智能化控制装备的关键生产技术研发,开发视觉伺服、高性能视觉传感系统、在线检测控制、工业检测、智能控制等新产品和复杂网络系统、多机器人协作、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纺织机械及专业配套部件、食品检测等专用生产设备;开发大型数控船舶成型专用装备、长距离多点带式输送系统、数控机床等数控装备;开展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自动测量、自动记录、自动控制等智能测控仪器仪表设备。
2.输变电产业。继续保持我市输变电产业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品牌、技术和装备优势及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输电设备、变电设备、配电设备,提高智能化水平,将泰安建成全国重要的输变电产业创新发展基地。
——输电设备。重点支持核电工程用、智能电网用电线电缆、交联电缆的研发,开发智能型110kV以上高压电缆、10kV以上直流电缆、特种电缆、特高压电缆以及绝缘制品、绝缘子等高压特高压电缆附件新产品。
——变电设备。重点支持核电工程用高压开关、变压器、互感器、组合电器等关键生产技术研发,开发风电变压器、电力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电器开关、隔离开关、高压开关、真空开关、C-GIS开关柜/环网柜、断路器、整流器、限流和补偿电抗器、并联电容器成套设备、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等新产品。
——配电设备。重点支持用于智能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用电监控、终端负荷智能调节等设备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开发输电设备和变电设备的继电保护装置、动静态无功补偿成套装置、可编程在线化监视控制装置以及新型自动化系统、用于输配电系统的新型节电装置等新产品。
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集聚创新资源,以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国家级特种车、专用车生产基地和优质零部件生产基地。
——专用车。重点支持专用车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开发市政作业车、工程施工车、散装水泥罐车、封闭式厢式车、压力罐式车、新型渣土自卸车、军民两用特种车、油田专用特种车、冷藏半挂车、集装厢式车、重型半挂式油罐车、50吨以上重型装备运输车、大型管道运输车、大型专用牵引车、智能化城市主战消防车等新产品。
——新能源汽车。鼓励我市汽车生产企业,围绕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动力等,开展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镍氢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产品;研制永磁电机、异步电机等驱动电机,开发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电控系统等产品。
——关键零部件。重点支持动力系统、车身系统和车用电器等汽车零部件关键生产技术研发,研制发动机系统零部件新产品及车身附件新产品,开发车载电子、车身电子、动力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新产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应用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集群发展”的原则,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集群化、产业化发展。
1.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加强高端产品研发力度,优化产品结构,促进集聚发展,基本形成特色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发展格局。
——无机非金属材料。支持高端、特殊用途等无碱玻璃纤维、碳纤维、特种玻璃、无机电子材料、光学纤维和纳米碳酸钙、碳酸钡、石墨烯等纳米级材料及不同用途、功能特异的超细粉体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开展电池级碳酸锂提取制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做强做大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支持高性能轻质节能墙体材料及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关键制备技术研发和新产品产业化。
——高分子材料。支持开发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低成本工程塑料等改性高分子材料及橡胶新材料、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以及壳聚糖纤维、膜材料、煤炭聚合添加材料等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和新产品产业化;支持纤维素及制品、水处理化学品、生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新型涂料、新型农药及农药中间体、新型染料及染料中间体、高效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新型橡塑助剂等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复合材料。加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高强智能纤维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有机硅封装材料、高性能复合过滤材料、聚乙烯基耐热复合材料、无机复合抛光材料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研制新产品,形成产业化;开发具有防弹、透声或透波、吸波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产品。
2.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以推动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积极培育高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将泰安打造为国内领先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高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开发网络(云计算)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支撑软件、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检索系统、云计算资源自动调度管理中间件等信息处理与运营服务软件;研发地理信息、网络通信、智能交通、工业软件、中间件、基础软件以及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支持网络安全、通讯安全、矿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信息安全软件开发;开展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积极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云计算。重点支持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低功耗技术等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整合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建设泰安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研发示范、教学实践、信息服务、研发测试等平台;创新发展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服务模式。
——物联网。重点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核心芯片、二维码等研发和关键设备制造,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共性需求,建设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参与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建设物联网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产业链;开展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示范工程。
——电子元器件。支持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等光电子器件生产、封装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碳化硅晶体、大屏幕高端LED显示、TFT-LCD、PDP、OLED显示、场致发光显示(FED)、激光显示,3D显示(打印)、显示面板、LED背光源、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等新产品;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及芯片制造等技术的研发,开发高性能传感器及关键芯片、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及芯片、纳米级集成电路芯片、智能存储卡控制器芯片以及各种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和系统级芯片等新产品。
3.新能源产业。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智能电网为重点,开发新产品,实施应用示范工程,打造新能源产业链,大幅提升我市新能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太阳能。加快引进和突破一批光热利用、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太阳能热水设备、高温集热管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研制规模化光热发电成套装备、中高温太阳能发电设备、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大规模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小区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推进太阳能地面光伏电站建设;积极应用太阳能LED照明灯、景观灯。
——生物质能。重点发展生物质直燃、气化、沼气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等技术和产品,综合利用生物质及其废弃物,开发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加快突破生物沼气利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沼气、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研制生物质锅炉、物化转换成套装备、沼气发电机组等生物质能装备。
——风能。研发风电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重点发展大容量风电机组、机械传动、运行控制等系统,开发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发电机及风电机组等新产品。
——地热能。重点支持地源、污水源、河湖低位热源等热泵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开发机械传动、运行控制、关键零部件及整套装备、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源热泵等新产品,推广应用矿井井下降温除湿、井口防冻等地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和新产品。
——智能电网。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要求,重点支持适用于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新型智能化装备,支持电网企业进行智能化电网改造,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4.节能环保产业。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新能源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推广一批节能减排和增效技术。面向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和增效,加大科研力度,推广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为我市主要流程制造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离散制造企业,围绕绿色设计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绿色产品开发、回收再制造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开展典型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推广企业节能、建筑节能技术;开展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
——积极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推进煤炭、化工、钢铁、食品、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采取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布局调整、集群发展、链条整合、组织优化等综合措施,优化产品结构,发展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纺织服装、化工、食品、煤炭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1.纺织服装。紧跟国际潮流,突破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骨干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实施精益制造,强化过程控制,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生物质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高技术纤维以及功能性、差别化合成纤维等新型纺织材料,加快发展医疗卫生、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产业用纺织品,提升发展系列化、标准化、艺术化高端服装家纺,提高棉精梳、紧密纺纱线及面料质量水平,全面增强纺织服装行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实现个性化、规模化的量身定制,促进服装设计和制造系统集成。
2.化工。按照资源循环化、产业集群化、工艺清洁化、生产节能化、产品多样化、性能高端化的发展思路,围绕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油脂化工、橡胶化工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大集团和国外公司的合资合作,实施技术更新和系统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产业规模和产品档次,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工基地。
3.食品。以绿色、安全、品牌为核心,以粮油精深加工、运动饮料、休闲食品、肉制品、特色食品为重点,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农产品加工项目向园区布局,着力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聚集区。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食品产品质量监测区域平台,完善质量可追溯体系。
4.煤炭。按照降成本降消耗、提煤质控产能、强管理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推进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提高现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参与市外煤炭资源开发和生产基地建设。围绕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以煤炭产业链延伸作为主攻方向,研制煤炭转化升值新产品,重点打造煤化工、煤建材、煤电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煤炭企业加快向煤矿生产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大力发展机械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现由单一性资源开采向资源深度开发和多元产业高效发展转型。
(四)现代农业
1.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重点支持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设施蔬菜农药残留污染控制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果树、茶树优质种质资源创新和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食用菌安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特色花卉、林木品种选育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2.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重点支持大白猪、泰山黑猪、肉羊、肉鸭、蛋鸡等畜禽,四大家鱼等水产种质改良,疫病监测与防控,安全、优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动物资源利用和规模化健康养殖以及环境控制技术研究与集成。
3.农产品与食品加工。重点支持泰山板栗、核桃、山楂、柿子、肥城桃等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农林特色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装备,大樱桃、油杏等特色农产品绿色储运技术研发。
4.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建设一批信息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构建现代化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5.现代农业装备。围绕我市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作物,开展高效收播、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施药、农产品贮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型农业设施装备研发。
6.农业防灾减灾。重点支持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林重大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农业主要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
(五)节能环保
1.节能技术与装备。重点支持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等高耗能领域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材料、技术和装备研发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掌握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2.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支持开展水源地保护研究与应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电力、造纸、钢铁、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技术等。
3.循环生产技术。支持研发石油化工、盐卤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造纸、食品、医药、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六)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
1.农村资源和环境。重点支持规模养殖业畜禽粪便资源化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农田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节地、节水、节能等资源集约化利用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休闲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新型微生物土壤调理剂研制与产业化示范,古村镇、古建筑、古苗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2.环境诊断与修复技术。重点支持研究各类废弃、污染土地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污水脱氮除磷、烟气脱硝、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3.环境质量提升技术。重点支持研究开发室内空气质量预测评估技术与软件程序;开发室内环境在线监测装置;研究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室内环境健康评价体系及相关数据库等。
4.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重点支持水环境监测预警、流域水环境治理、湖泊与湿地保护、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等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七)人口与健康
1.新型诊疗技术。重点支持研究重大疾病的分子免疫机制,发展新型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推动个体化免疫细胞、干细胞等生物治疗新兴产业和临床早期检测的发展;跟踪重大疾病与神经疾病、精神疾病的早期预警、诊断、干预、治疗等前沿技术。
2.重大及突发疾病防治与临床研究。重点支持健康管理、健康状态识别、疾病筛选监控预警、数字化医疗、流行病防控等技术;发展针对大规模流动人口,急性突发传染病的预警防治与快速诊疗技术,建立临床研究协同网络、人类重大疾病标本与信息库、生物标记物库、疾病模型动物标本库等,完善疾病防治技术,推动重大及突发疾病的防治与临床应用研究。
3.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研发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免疫系统药物、抗超级细菌感染药物,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蛋白质和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血液制品、基因重组药物、干细胞制剂等药物研发。
4.中药现代化。重点支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炮制加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评价技术等,支持建设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特别是泰山四大名药GAP基地;支持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
(八)公共安全
1.社会安全与生产安全。开展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设施、重大生产设备设施安全与交通事故监测监控及应急处置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城市地下管线路网、重大工程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监控、安全隐患排除技术、基础设施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技术等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设施重大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开展企业生产设备和交通运输的重大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开发,攻克一批生产安全标准和生产安全监测监控与预警、事故应急救援关键技术。
2.防灾减灾。开展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等重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开发,建设一批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示范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的科技支撑能力。
(九)新型城镇化创新
1.智慧交通技术。重点支持构建以RFID技术为基础的交通管理电子标签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对车辆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动态管理;在智慧公交系统领域,推广应用RFID以及WLAN、移动通讯等技术,完善车内、站台、乘客等物联网体系,提高公交线路规划科学性,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2.绿色建筑技术。重点支持综合利用低碳、节能、环保、宜居技术,加快推进泰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全方位推进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上的规模化应用。
3.城镇民生技术。重点支持涉及城镇发展的人口健康、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科技开发。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建材产业的技术更新,加大新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强城镇管理科技开发,加强城镇能源和土地利用等瓶颈技术研发。
(十)现代服务业
1.信息服务。面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重大重点工程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突破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新兴文化、交通物流、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信息服务支撑技术。突破大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维护等技术及产品。
2.现代物流。推广应用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加强先进运输方式、物流技术、设备等的应用。加强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
3.现代电子商务。推行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平台服务和商业化转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网络零售业,推行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融合发展。
4.康复及养老服务。研究脑电信号采集、数据分析及处理、功能性电磁刺激技术,开发脑控智能康复机器人、脑控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脑控上肢康复机器人,智能仿生假肢等康复产品;开发应用位置查询、紧急救援、远程监控等老年人健康监测、医疗技术,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验、紧急呼叫健康等养老服务设备。
5.智慧城市服务。加快推动医疗诊断遥感技术、医疗数据共享技术、医生在线APP、远程医疗系统等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开发应用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车路协同、状态感知等技术,研发推广智能公交、车载智能终端、智能停车库、智能公交安全系统等技术和产品。推动智慧便民生活服务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
六、“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保障措施
科技创新是一项繁重、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要从政策引导、战略布局、人才集聚、金融支撑、技术路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统筹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各级科技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建立部门、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科技管理队伍自身建设,制定完善政策,有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促进科技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实施和监督力度,综合运用规划、政策、财政等调控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科学制定本单位、本部门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与市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总体部署分步组织实施,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做好规划执行情况的调度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管理改革
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科技管理工作思路,改进科技管理工作手段,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互动机制,及时了解掌握科技动态和技术需求,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大项目和经费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资源配置、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程序。继续深化科技立项和科技奖励改革,着眼企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扩大重大专项的资源配置比例,重点向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科技倾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科技管理系统,积极推进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着力打造“阳光科技”,自觉接受组织和社会监督,确保科技管理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三)完善政策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投入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确保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实现法定增长。要把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利发展等指标纳入党委、政府考核内容,真正把“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促进科技工作有序开展。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开展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创新竞争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科技团体、大众传媒、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逐步形成科技部门牵头、各部门与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