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科技规划
泰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1-12-06

目录

一、“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回顾………………………1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1

(二)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著……………….3

(三)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5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8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四、“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工作………………………15

(一)优势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工程……………………15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15

(三)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16

(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16

(五)“两型”社会建设科技示范行动…………………16

(六)技术创新人才支撑工程…………………………17

(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17

(八)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18

五、“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产业及领域………………18

(一)新材料……………………………………………19

(二)先进制造…………………………………………20

(三)新能源……………………………………………21

(四)电子信息…………………………………………23

(五)传统产业升级改造………………………………24

(六)现代农业…………………………………………24

(七)资源与环境………………………………………26

(八)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28

(九)医疗卫生与公共安全……………………………30

(十)软科学……………………………………………31

六、“十二五”科技发展保障措………………………31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落实…………………31

    (二)深化管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32

(三)拓展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32

(四)推进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交流…………………33

    (五)完善政策环境,营造创新氛围…………………34

附表:

泰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要预期目标……35


泰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强市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好《泰安市“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创新型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科教兴泰”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了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研发投入稳定增长。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1.1%提高至2010年的1.5%,全市累计财政科技投入6.41亿元,争取省以上科技项目446个,


获得无偿资金1.23亿元。企业R&D经费支出累计达到77.28亿元,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例达到87%以上,企业投入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61万人,占总人口的10.9%,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1067人,企业研发人才1.2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1.69万人,高技能人才8.2万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12.02万人。辖区内现有两院院士1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0名,泰山学者1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0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名,管理期内的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4名,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8个,省、市首席技师120名,省、市有突出贡献技师142名,基本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规模较大、专业化水平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成果和专利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3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市科技奖励726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企业新增产值1120亿元,利税140亿元。其中,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化工、煤炭等我市八大主导产业的获奖项目共230项,完成利税115亿元,占新增利税总额的82%。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取得的成果数量和获奖数量明显增多,成果数量占总数的51%,高新技术产业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后劲。

全市五年专利申请量累计20865 件,比“十五”期间增长了近7.5倍,年均增幅达53%,发明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达到29.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8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专利授权量5826件,比“十五”期间增长了3.5倍,年均增幅48.5%。国外专利申请实现了新的突破,3家企业4件PCT申请获得国家资助。专利实施成效明显,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泰安华鲁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宁联机械等21家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55件,专利产品产值达到34.4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

(二)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97亿元,比2005年的245.7亿元增长4.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2%,比200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的目标,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

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14.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9.9亿元,增长6.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8.2%上升为61.7%,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共孵化企业3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72件和633件。

农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了“农业良种产业化、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名特优果品精品示范”等四大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民生科技示范”三大行动。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47项,投入经费4150万元,累计引进、选育农业新品种(系)1275个,主要农产品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示范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731项,培训农民216万余人次。全市下派科技特派员288名,在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以创办、领办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活动,深入到120多个村和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推广新成果、新技术240多项。农业科技进步支撑了以优质粮食、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等为主导的六大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3家,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62个,示范带动面积57.8万亩。健全完善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40个,农村科技信息覆盖率达90%。

社会事业科技发展卓有成效。实施市级以上节能减排科技项目136项,投入经费3465万元,推广转化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158项,万元GDP能耗和取水量分别降低到1.2吨标准煤和81.5立方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7 %,节水灌溉率达到6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5%,工业废气二氧化硫达标率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6%。

医疗卫生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优生优育率显著提高,对H1N1病毒、手足口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食管癌等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建设完善了应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区服务体系,加快了我市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科技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深化科技管理改革,逐步完善科技计划和科技奖励体系。制定颁布了《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设置了专项计划、一般计划和引导计划,实施了“民间科技发明创造引导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专项计划。修订完善了《泰安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了技术发明奖,加大了科技奖励力度。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科技倾斜。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和成果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促进了科技管理科学公正高效。健全科技创新服务网络,成立了泰安市科技创业促进会,组建了泰安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发明服务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和专利检索服务中心等,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设立“泰山科技创业资金”,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采取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化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先后有11位专家来泰任职、挂职,建立了7家院士工作站,引进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我市已成为中科院与山东省合作的重点区域。与驻泰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更加紧密,由专家教授创办的尤洛卡自动化装备股份公司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力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蓝光软件有限公司、农大肥业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国际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建成了8家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技术交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70余项。

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业协调推进机制,科技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服务业实现年增加值20亿元以上。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有新突破,市域内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技术中心42家,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8家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有新发展,市及各县市区都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拥有 “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省科技成果推广中心2家,市科技成果推广中心11家。科技中介服务范围有新拓展,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与评估、科技投融资机构、质量监督监测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10家,泰山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并启用了包含“七国两组织”专利数据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5家,孵化面积 18.9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347家。科技创新综合载体建设有新提升,拥有市级以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7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37家。泰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泰安科技创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先进科技服务业聚集区。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泰安的决定》、《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泰安市县市区科技进步绩效考核办法》、《泰安市技术创新支撑“双千亿”工程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泰安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全市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连续5年对县(市、区)进行科技进步绩效考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科技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了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成立了“中国(泰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持续开展了“雷雨”、“天网”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4起,

受理各类专利纠纷案件23件,结案率达到100%,有效保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创新科技文化理念,定期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沙龙等活动,大力宣传科技战线先进人物和事迹,弘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承接产业调整转移、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推进、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等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经济效益偏低等诸多的现实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都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以解决。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加上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物质资源转化为科技和人才资源的竞争。面对新的形势,各国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也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确立了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依托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市科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应着力实现“四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科技资源的集聚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发挥园区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型企业培育。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由主要支持一、二产业发展为主向支持三大产业和民生科技协调发展转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四是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让政府有限的科技资源惠及更多企业,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创新型泰安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强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合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科技惠民能力,努力为创新型泰安和强市名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各方面力量,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集中抓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2、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3.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扩大和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以人为本与创新环境建设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创新团队。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政策,尊重创新劳动,营造创新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适应建设强市名城的需要,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合作全面发展,科技投融资体系基本建立,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的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质与量实现同步提升。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0项以上,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15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750余项,60%以上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显著提高,万人拥有年度授权发明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实现翻番,力争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行列。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新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26%,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力争形成2-3个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到2015年,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00亿元、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亿元,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二次创业”,争取泰安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行列。

——科技兴农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累计引进、选育农业新品种(系)2000个,主要农产品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80%,农村科技信息覆盖率达到96%。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进一步深化,逐步成为农村、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加大泰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力度,力争建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科技惠民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在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建设科技惠民试点、示范工程。提高心血管疾病、肿瘤、肝炎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水平。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中医药研究有创新性进展。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科技基本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提升科技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支撑能力。

——企业投入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日趋健全。“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经费累计达到250亿元以上。到2015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2%,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R&D投入的比例达到90%以上。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重点支持10家科技投资担保机构,推动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积极引进各类投融资机构来泰设立经营机构和网点,大力发展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通过政府资金贷款担保、贷款贴息、风投补助的引导支持,努力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辅助、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解决我市科技投融资的瓶颈问题。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重视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强与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快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各类平台和载体建设,提高科技服务发展能力。重点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5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5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0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30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50家。推进市高新区、农高区建设和泰安科技创业园区等省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培植科技孵化器5家,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米以上。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全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达到1600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9万人。

四、“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工作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科技管理服务模式,集中组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施一批科技创新计划与示范工程,整合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力支撑。

(一)优势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围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输变电设备、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大创新力度,在煤炭、化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中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改造,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催生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进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

围绕产业科技需求,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强”的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和产业集群。

(三)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

围绕我市农业产业的需求,突出地方名特优动植物新品种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分类、整理和创新利用,应用常规育种和DNA导入、分子标记、体细胞融合等高新技术手段,创造抗病、抗虫、抗逆性状优异、高产优质的动植物新品种。加大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和选育力度,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实现新品种引进和选育的新突破。促进育种科研与市场的结合,面向市场需求,培植农业良种选育龙头企业,走农业良种产业化的路子,促进我市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现代种业发展。

(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

围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蔬菜、干鲜果品、畜禽、苗木花卉、桑蚕等农业产业,研究推广动植物优质、高效、安全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和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加强农林生态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信息化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大技术集成力度,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园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两型”社会建设科技示范行动

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资源节约和高效循环利用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培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和园区。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服务体系,以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建设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生态型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技术创新人才支撑工程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方针,加大创新型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形成新的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培养和用好本地优秀科技人才,实施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工程,带动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深入挖掘、整合各类人才资源,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整合和集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支持。

(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围绕增强我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采取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支持联建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扶持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产学研合作成果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区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健全完善一批开展技术扩散、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管理咨询和科技投融资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八)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速知识产权流转应用,推动建设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保障知识产权在劳动分配中的收益,促进知识产权实施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预警应急机制和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全社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和维权能力。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关健技术的研发。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标准制定与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相结合,加快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的制定,争取企业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五、“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产业及领域  

(一)新材料

立足我市新材料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为依托,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工、金属材料等领域,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综合竞争力。

——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支持玻璃纤维及制品、特种玻璃、无机电子材料、光学纤维等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支持纳米级材料及不同用途、功能特异的超细粉体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支持高性能轻质节能墙体材料及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低消耗环保型建筑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高分子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低成本化工程塑料等改性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橡胶合成技术及橡胶新材料制备、复合技术。重点开展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甲壳纤维等特种纤维制备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支持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新型成纤聚合物及新型纤维材料制备利用技术。

——复合材料。重点支持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的研制,支持树脂基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等高强纤维复合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和应用产品,具有耐高压、耐磨损、抗腐蚀和改善导电、导热等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及结构件制造技术,具有防弹、透声或透波、吸波等功能的特殊功能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制品的研究开发。

——精细化工材料。重点发展纤维素、水处理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及制品,开发新型农药及农药中间体、新型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新型涂料、高效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新型橡塑助剂、新型油田化学品及其他精细化工新产品。

——金属材料。重点支持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环保型金属材料和相关复合材料研究应用,支持短流程、高效、清洁的金属材料先进制备、成型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研究引进高效、节能、环保的金属冶炼技术,开发高强度、高韧性、高导性、耐腐蚀、高抗磨、耐高温的钢铁及其它金属材料以及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成型技术。

(二)先进制造

适应机电产品和相应生产装备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研发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机械产品,医疗仪器技术、设备,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汽车行业相关技术及产品。

——先进制造技术与数控加工技术及装备。重点支持自动化、柔性化、精密化先进制造系统,高精度、智能化的中高档数控成套设备及数控加工设备关键配套零部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在线检测控制系统,节能、高效、具有良好控制性能、应用特种传动技术的机电传动设备和系统的开发。鼓励矿用电子仪器设备的研发及数字化、智能化采矿仪器设备的研究生产。

——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开发高电压等级的开关、电缆电线、变压器、互感器等输变电设备,智能化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开发用于电网安全、用电监控、终端负荷智能调节的新型自动化系统及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的新型节电装置。

——汽车与工程机械技术。重点支持轿车、特种车、液压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重型装备运输车等整车及改装车系列产品开发,鼓励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汽车电子技术、车辆检测技术及装备、轨道交通机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开发多功能、高吨位装载机、压路机、起重机、吊管机、管道铺填机、滑移转向多功能工程机械及采用混合动力的工程机械系列产品。

(三)新能源

以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为重点,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产品研究,开展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研究,推进风电、核电等相关新能源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加强地热能综合利用和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开发,大力培育LED产业。

——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围绕提升太阳能热利用效率,重点支持新型高效、低成本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及热水器建筑模块技术、太阳能采暖和制冷技术、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围绕光伏发电系统技术,开发太阳能电池组件及上下游产品,研究高效、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引进开发光伏发电技术及设备。

——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围绕提高生物质能转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重点支持生物质发电关键技术及发电原料预处理技术及装置,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技术、高效燃烧技术及装置,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与装置,新型生物燃料生产技术与装置的研究。

——风能、地热能利用及核电配套设备。开发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产品,研究满足电网友好型的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和分布式风电技术,以风力发电场建设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开发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源热泵技术及产品,研究推广矿井井下降温除湿、井口防冻等地热能综合利用技术。支持核电工程用开关柜、电线电缆等配套装备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重点支持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观光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究开发,以及能量高效存储与转换等关键技术。

(四)电子信息

发挥我市在软件、微电子、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优势,在软件开发、矿山电子信息设备等领域培育产业集群。

——软件开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产品开发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政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研发、集成与应用。

——微电子技术。围绕提高集成电路产品的可制造性设计技术(DFM)、低功耗设计技术及实现集成电路轻、薄、小封装需求,支持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集成光电子器件开发。

——通信技术。围绕3G技术发展需求,重点支持光传输技术、小型接入设备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系统配套技术、软交换和V0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和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支持多业务、多速率接口、多技术融合的新型光传输设备及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研发。

——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支持半导体照明产品,基于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的集成无源元件和片式元件,适用于表面安装技术的片式半导体器件,机动车电子、变频节电和新型电镀、电焊装备用等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中高档机电组件,大容量化、高频化、智能化、小功率器件芯片方片化的电力半导体器件,多功能化、智能控制化、绿色环保化模块生产技术研发。

(五)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围绕实现煤炭、化工、食品和纺织等传统产业高新化,支持节水、节能、能源高效利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伴生资源的提取与深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支持CAD、CAM、ERP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六)现代农业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农业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农林植物新品种选育与生产技术。在小麦、玉米、蔬菜、林果、苗木花卉、茶叶、食用菌等领域,研究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应用常规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以及航天诱变育种等技术,开展优质、高效、高产、专用新品种及抗病虫、抗寒、抗旱等抗逆新品种的选育。研发主要农作物轻简栽培和基于“个性化”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设施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农田地力培肥与耕地土壤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技术,区域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要素优化组合及科学配置新模式。

——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与养殖技术。支持主要畜禽水产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优良新品种选育、引进及快繁技术,畜牧水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环境调控和修复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价、检测技术,安全、优质、专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持重大农林植物病虫草鼠害测报、综合防治技术,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快速诊断、应急处理、综合控制技术,严重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古树名木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与保护技术研究。支持高效环保新型的农药创制、安全实用技术,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高效安全新型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研发。

——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展有机蔬菜、食用菌、奶业、桑蚕茧、干鲜果品、苗木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技术,方便、营养、健康、功能性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

——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支持大田作业、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和高效施肥、施药用等新型农业机械装备,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农产品产地加工、节水灌溉新型装备研发。支持在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管理,精准农业生产、农业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流通、农产品物流配送等领域开展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

(七)资源与环境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五节一循环”为重点,突破制约资源

与环境发展的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建筑、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支持研发煤地下高效气化,水煤浆制备与利用、煤间接液化制油及二甲醚等液体燃料技术,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循环水、蒸汽、热风、锅炉烟气等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展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化配置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水源地保护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城市污水治理关键技术,工业废水回收利用技术,生活废水分流利用技术,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高效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畜源水污染控制技术与产品、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设备。

——节约土地技术。开展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资源替代、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布局、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和技术。研发推广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设施和技术,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塌陷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

——节约矿产资源技术。围绕我市煤矿、石膏、岩盐、金属矿产等优势矿产资源,支持安全高效采矿综合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利用技术,矿山环境修复技术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

——循环生产技术。支持研发化工、矿产、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循环经济及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城乡循环经济构建技术集成与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业园区或企业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

——节约型城市建设。以泰安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开展节约型城市综合实验、示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城市污水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技术。支持运用现代技术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加强与文化、体育事业等相关的技术研究。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环保产品。开展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水环境及水污染区域纳污总量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林业生态建设和碳汇计量关键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研究开发与示范。支持二氧化碳等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开发环境监测、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尾气净化等环保产品。

(八)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

整合市内资源,重点在创新药物、中药现代化、生物制品、生物农药、生物质炼制等方面,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尽快壮大我市生物医药产业。

——新药开发。重点支持血浆的综合利用及抗体药物、疫苗及诊断试剂等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干扰素、生物栓剂、肌肉松弛剂等蛋白质药物的研究开发,力争在冻干人凝血因子Ⅷ浓缩剂、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冻干人纤维蛋白原及各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方面形成产业化。

——中药现代化。加强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等技术研发,支持建设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特别是泰山四大名药GAP基地。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老年病等研究开发中药复方新药。开展中药饮片生产技术改造,优化饮片传统炮制工艺,发展免煎中药饮片及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逐步实现饮片生产规范化。研究动植物品种药用价值、有效成份提取与鉴别技术,药物剂型设计技术,开发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制剂和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等产品。加强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培育发展中药生产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生物制品。应用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重点支持谷氨酸菌体蛋白生产营养调味剂、产酶益生素、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木质纤维素转化乙醇专用酶等生物工程产品,特种酶制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新型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

——生物质炼制。开发生物质乙醇、木糖醇、糠醛、生物质柴油和汽油、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化学品,突破一批生物炼制和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沼气发电等关键技术设备。

——农用生物药物。围绕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和畜牧业发展实际,开发兽药和生物饲料添加剂。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需要,开发生物杀菌剂、杀虫剂、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缓控释肥等生物农药和农肥。

(九)医疗卫生与公共安全

围绕提高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在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医疗卫生。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等。研究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重点研究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人体多细胞复杂结构组织构建与缺损修复技术等。开展微创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研究微创诊疗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和禁忌症。研究重要人体器官组织的保存及移植技术等。

——人口与健康。加强老年性疾病及常见病、多见病的诊疗和预防技术研究;开展抗衰老、严重传染病机理与控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大力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围绕避孕节育、出生缺陷干预及生殖保健等内容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加强避孕节育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开展家庭和公共场所等室内环境与人的疾病关系研究。

——公共安全。重点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食品药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技术研究。开展饮用水、供水安全及配套设备研发。加强公共网络、信息通信、应急保障等安全防范技术研发。开展矿山、化工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

(十)软科学

围绕提升决策的科学化, 研究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预测、模拟运行和跟踪问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科学问题的研究,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的综合性科学问题和社会安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六、“十二五”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各级科技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部门、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科技管理队伍自身建设,制定完善政策,有效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促进科技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加大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和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位一体的责任考核体系,综合运用规划、政策、财政、奖励等调控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科学制定本单位、本部门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与市科技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总体部署分步组织实施,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做好规划执行情况的调度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深化管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科技管理工作思路,改进科技管理工作手段,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互动机制,及时了解掌握科技动态和技术需求,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大项目和经费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资源配置、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程序。积极推动科技立项和科技奖励改革,着眼企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扩大重大专项的资源配置比例,重点向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科技倾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科技管理系统,积极推进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着力打造“阳光科技”,自觉接受组织和社会监督,确保科技管理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三)拓展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长效机制和投融资体系。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投入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确保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实现法定增长。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贷款担保、贷款贴息、风投补助等形式,解决科技投融资的瓶颈问题。强化企业投入主体地位,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金融、保险机构或上市公司牵头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外地风投进入我市,推动我市风险投资业上规模、上水平。引导金融部门加大科技发展的信贷投入,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推动资产重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省和市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四)推进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交流

全面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完善合作机制,畅通合作渠道,充实合作内涵,积极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之间的人才、技术交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加强高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继续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以项目实施为纽带,带动人才的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与驻泰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发挥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的作用,继续开展校地双向挂职,建设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定期进行难题征集、项目发布和成果洽谈,提高驻泰高校科技成果与泰安主导产业的关联度和转化率,使之全面融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为创新型泰安建设的生力军。

(五)完善政策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科技投入、科技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利发展等指标纳入党委、政府考核内容,真正把“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促进科技工作有序开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创新竞争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机制,组织实施全民科普行动计划,繁荣科普创作,强化大众传媒科普力度,打造优秀科普品牌。

附表:泰安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附表:

泰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10

“十一五”年均增速(%)

2015

预期

“十二五”年均增速(%)

1、R&D投入

全社会R&D投入

占GDP比重

%

1.5

10.8

2.2

8

市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万元

1798

9.9

3000

10.8

全市财政科技投入

万元

16000

11

30000

13.4

2、科技成果

取得重要科技成果

300

300

获市以上科技奖励

(五年累计)

746

750

3、专利情况

万人拥有年度授权发明专利

0.8

2.0

发明专利申请占比

%

29.3

4.7

30

2.3

有效发明专利数量

497

1000

4、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亿元

1397

2000

(新口径)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34.2

2.5

26以上

(新口径)

1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46

120

21.2

5、农村科技

引进、选育农业新品种(系)

1275

2000

主要农产品良种良法覆盖率

%

98

98

畜禽良种率

%

91

95

农村科技信息

覆盖率

%

90

96

6、科技创新能力

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4

100

企业院士工作站

7

15

企业重点实验室

2

6

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

13

30

市级以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5

30

研发人员总数

万人

1.2

23.5

1.9

9.6

省级创新型企业

17

30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510

550


?Copyright 2014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5017539号   我为网站提意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516号